公司的技术发展简史
文章来源:上海洪利净化科技 发布时间:2014/11/25 浏览次数:2316
一、公司成立背景:
1986年9月成立。1984年后,从事“刚性高分子精密微孔过滤技术”的原创研发巳有+八年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師宋显洪逐渐明白,该技术的基本性能雖然相当优越,但市场推广太难。该技术是一个横跨四个专业領域的大項目,技术难題有几十項。需要多学科长期联合攻关, 是一个需持久战的硬骨头难題。但它诞生于+年乱世,无资金,无人材,无基本条件。尽管宋显洪迎着艰难拼搏+八年,获得许多突破,但整体技术还只处于幼苗期。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进入市埸经济,国家将应用研究的科研院所都放入市埸,自负赢虧。国外-直无人对此技术作系统研发,更沒有我们巳推广应用的类似过滤机。当时国内大企业根本不相信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品只能在极少数的中小企业有点市埸。由于技术本身还很不成熟,又不可能再有一个既专业又有資金的研发单位继续进行技术开发与市场开发,使该技术继续发展。以当时的技术状况,很有可能被市场完全淘汰。在这生死关头,怎么办?让这一有潜力的技朮在幼苗期自然消亡,还是闯出一条血路,让这一技术既能继续研发与发展,並能不断在我国工业生产获得愈耒愈大的应用,能介决许多生产上的过滤难題?经过二年多的反复考察与思索,宋显洪决定以该技术发明人的身份出面,物色对该技术幼苗期的产品生产比較熟悉,能志同道合的几个人,自筹資金,自負赢虧,不受任何干涉,並在一个投資环境比較好的地区办一民营科技公司。依据该技术的特点確定我们自巳的办企业方针:在市场需求指引下,以愚公移山与蚂蚁啃骨头精神,针对该技术中的各种难題,持久、逐項、专业从事一系列的“深度研发、严密生产、科学销售、终身服务”的公司。这是当时的唯一生存与发展之路。这就是公司卅年前成立的背景。
二、第-个+年(1986----1995):
起步筹备的資金不足三万元,在己开放的温卅市郊区租了一破旧厂房(占地面积不到一畝,建筑面积不到350平米)。当时客观环境极严酷。生产该技术幼苗期的产品的企业己多达卅多个,国内很小的应用市场几乎都被这些企业占领。由于这些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在用户中反而破坏该技术+多年前起步时的良好声誉。我公司创业时硬件处于明显劣势。但本公司在人材与软件上却有优势。成立初期,根据当时各种条件,首先在产品的质量、与服务等二方面进行較科学的布局。不到四年,就夺回该技术在国内的主导权与话语权。产品的质量走在其他企业前面,逐步挽回其他企业的低质产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再经六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将这一我们原创、国外-直沒有的新型过滤技术终于跨过很脆弱的幼苗期,进入初级期。
三、第二个+年1996----2005):
尽管公司的销售額还不大,公司决定實行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开发与市场开发为依托,以质量为命脉,以服务为保证的方针,将公司办成专、精、特的科技公司。決不把公司引向产值大,技术含量低,缺少核心技术的普通公司。+年耒公司投入相当多资金与人力从事新型过滤机的多种结构开发、进行多个新的应用市场开发。在售后服务基础上,強化售前与售中服务。公司完全形成研发、生产与销售-体化的科技型公司的運作模式。+年内获得三个发明专利,八个實用新型专利,开辟三个新应用市场。我们原创的“刚性高分子精密微孔过滤技术”跨过初级期进入中级期。
四、第三个+年(2006----2015):
本周期还只进行八年多,已获得五項发明专利,十六項实用新型专利,还有三項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公司巳从单一过滤机的制造为核心向包括所有輔助装置、自控装置等整套过滤工程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输、调试开車等一体化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还利用自巳的核心技术,根据市场需要,横向跨領域研发,开发出技术难极高的大直径的“工业层析柱”产品,並在国内一大型生化企业获得大规模长时间的成功应用。本周期的进展不只新型过滤机品种与滤材品种的增加,生产技术与装备更现代化,产品质量更稳定,並多次被国家正式命名为“国家高科技企业。公司最大成就是在多年过滤硬件与软件的研发的基础上,研究出-类新的过滤技术---“表層过滤”。在国内外巳有-百多年历史的传统的“表面过滤”与“深層过滤”之外,增加一个兼具这两传过滤技术优点,又无两者缺点的第三类过滤新技术。我公司的“刚性高分子精密微孔过滤技术”是可实現“表層过滤”的最隹硬件。经过五年大量试验与理论分析,研究出“表層过滤”的基本理论与数学模型,並作了部级鉴定,得了部级技术发明叁等奖。满足“表層过滤”要求的“刚性高分子精密微孔过滤技术”的性价比最高,过滤精度与效率高,使用寿命长,能耗与物耗最低,其综合优势均高于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各种过滤技术。“刚性高分子精密微孔过滤技朮”从此跨过中级期,进入高级期。